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

爱蜂网 2022年11月7日07:09:40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已关闭评论1,430

自然分蜂是蜜蜂扩大、延续种群的自然方式,分蜂犹如我们人类的“分家”,不同的是人类分家是没法避免的,但蜜蜂的分家可以通过人工方式避免起分蜂热,但对于想要扩大种群的养蜂人来说,这就变成了一件好事了。既然蜜蜂发生分蜂,那出现自然分蜂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跟随趣蜜蜂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吧!

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

一、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

1、哺育能力过剩

一个蜂群的哺育能力和蜂群规模搭钩,但是有些蜂群却会出现哺育能力过剩的情况。这样的蜂群里面幼蜂卵虫数量对比正常的会多很多,导致新生的蜜蜂远超出当前蜂群的承载能力,最后造成蜂箱及其拥挤的情况。长期以往,当到了一定的限度,蜂群就会自然分蜂,以谋取更好的发展,哺育能力过剩算是比较常见的导致蜜蜂分蜂的原因了。

2、蜂巢过小

工蜂是蜜蜂群中数量最多的一个群里,其中就有专门造脾的工蜂,这个是关系到蜂群的未来,所以这类的工蜂基本每天都是在不停的造脾。而蜂箱的大小是有限制,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蜂脾,当蜂农没有及时清理老蜂脾,给新蜂脾让位置,这些工蜂在蜂箱无法再容纳更多的蜂脾时,就会出现分蜂的情况。所以除了要及时清理老脾以外,还要及时扩大蜂巢。

3、蜂王衰老

蜂王是蜂群的核心之一,有蜂王的群才能持续发展,然而蜂王的寿命是有限制的。其日常主要靠蜂蜜的“蜂王物质”来管理蜂群,当其慢慢衰老以后,对于蜂群的管理就会力不从心。一些蜜蜂长期没有感知到这些物质的话,这群峰就会认为当前的蜂巢没有了蜂王,时间久了,它们就会另立门户,从而出现了分蜂的情况。所以一个蜂群要长期保持蜂王是比较强壮的。

4、温度过高

蜜蜂对于温度是及其敏感的,当温度过高的时候除了会导致蜜蜂死亡,也会导致出现分蜂的情况。蜂箱里面的蜂热会随着蜜蜂的数量和透气程度发生变化,而温度的升高,蜂箱不透气的话,蜂箱内部的温度就会比外面高很多,当蜜蜂在感觉到内外的温度差异比较明显时,那么分蜂的情况极有可能就会因此发生。

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

二、自然分蜂一年有几次?

在我国,自然分蜂一年一般有一次,有些蜂群一年会发生两次,一般在春季发生,南方一般是2-5月之间,北方和东北地区则是5-6月之间,这是因为南北气候不同、蜜源植物花期不同所致。分蜂是蜂群的重要行为之一,分蜂可使蜂群扩大分布范围和种群数量,促进蜜蜂种群繁荣。但对于人工繁育的蜂群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采蜜表现不积极,出现“怠工”现象,蜂王产卵也逐渐减少,这种懈怠的状态,就是养蜂业中的专业术语----分蜂热。

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

三、人工分蜂的方法

1.均等分蜂法

挑选蜂场内的强群进行分蜂,将一箱蜂群的子脾、蜜脾和蜜蜂平均分为2箱,一箱带有原蜂王,另外一箱诱入新的产卵蜂王,然后将二蜂箱的位置按原蜂箱所在地分别放在两侧,距离在20cm至30cm左右,等傍晚,采集蜂回巢时,不见原来位置的蜂箱,则会分别飞向左右二方的蜂箱,若发现一箱蜂多、一箱蜂少,则把峰少的蜂箱像原来蜂箱位置移近点,这样后面的蜜蜂数目就会均等了。

2.不均等分蜂法

如果大家在分蜂的过程中出现了分蜂热的情况,那么就可以采用这种不均等分蜂法进么分蜂。这种分蜂方法就是把原有的蜂群分成一强一弱两个不同的蜂群。不均等分蜂方法在操作时,可以先取出原有蜂箱中的三个蜂脾,然后与蜂王一起移入到新的蜂箱之中,再把这个新蜂箱放在距离原来蜂群距离相对较远的地方。而留在旧蜂箱中的蜂群,就是弱群,大家可以其留一个质量比较好的王台,然后诱入新的产卵王,再加以培育就可以形成的一个新的蜂群了

3.混合分蜂法

从多个蜂群内各抽出二框带有幼蜂的封盖子脾,混合组成新的分蜂群。为新的分蜂群诱入产卵蜂王;亦或是在春末夏初,当蜂群发展到10框蜂6-8框子脾时,每隔6-7日从这样的蜂群提出1框带蜂封盖子脾,混合组成新分群。距大流蜜期15日左右,停止从10框群提出于脾,以便它们在大流蜜期开始时,能发展到15-18框蜂的强群。

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自然分蜂是蜜蜂自然延续的方式,而人工养殖是在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养殖条件来饲养蜜蜂,只有在适宜的环境里面才会发展得更好;对于想扩大蜜蜂养殖规模,可以选择自然分蜂或者人工分蜂的方式扩大自己的蜜蜂种群,而对于追求精细化饲养的养蜂人来说,过多的蜂群反而不太利于管理,加之养殖、人工等成本的上升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可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如果想控制分蜂热,请参考“如何控制自然分蜂”一文。当发现有分蜂趋势或者分蜂征兆的时候,养蜂人最好仔细检查下蜂群,查找原因,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爱蜂网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11月7日07:09:4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蜜蜂自然分蜂的原因是什么?https://www.aifengw.com/zhishi/48630.html